盛超Calvin | 商业顾问

大家好,我是盛超Calvin。

我专注为业务一把手在以下领域提供顾问服务:整体战略的梳理专题方向的决策战略项目的落地

自述:上海人,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。工作前十年,都与软件研发有关,因此理解所谓“技术”为何物,也依然自认Geek。最初在国企待了四年,得以了解何为“体制”。后来进入市场,去过典型的中小型民企,也自己创过业,得以理解何为“江湖”。再后来又去所谓“大厂”,深知何为“996与卷”。最近的一次创业(2016至2021),几乎已做到美股IPO,不幸遇到当年教培“双减”。遂加入麦肯锡开始做企业战略,成为商业顾问,发现自己颇为契合这个角色,也自此结缘爱上PPT和Storytelling的这门“手艺”。再后来,2023年中,举家迁至南半球的墨尔本长居;目前中澳两地走。学术兴趣方面,主要集中在一对关键词上:Structure vs. Agency。前者的具体兴趣点落在社会工程上,后者则落在语言和意识。为此先后就读并获得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和Open University (UK)的哲学硕士。目前正在申请澳洲本地大学的PhD (研究方向是“英语词汇习得”)。很高兴有缘与你在这篇文字上相遇。:-)

A 整体战略的梳理

你作为一把手,脑海中已有了对业务做战略调整的大致观点,或对建立新业务的轮廓方案,你需要有个与你同频的人持续交换意见,并将这些想法书面化,以便传递给同事、合作伙伴。或者,你是二把手,你时刻在领会一把手那看起来游移多变的战略思路,你希望能随时把小本本上记下来的一把手的思路书面化,并交由其确认,以便时刻保持对齐。我把上面这些情况定义为需要做“整体战略梳理”的场景。

B 专题方向的决策

典型情况是,你的脑海中升腾起一个疑问一种可能性,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,而不是可以随便忽视的类型。你可能甚至约莫已经有了观点,但仍不够强有力,需有人以书面方式系统性、正式地回答这些问题。比如:目前的AI对现有的业务有何种影响、应以何种规模投入AI? 现有产品对海外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迁移、可复制的? 为何某一种产品的增长远不及预期、根因究竟为何? 我把上面这些情况定义为需要做“专题方向的决策”的场景。

C 战略项目的落地

典型情况是,关键战略决策已下,接下来要从“颅内”落到地面;但众所周知,大项目牵涉面众,需有人在理解全局的情况下,将当下进展及所有潜在风险呈现出来、做有效的追踪,以对所有参与方均信息透明,便于一把手统揽全局快速决策推进。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成立虚拟的PMO (项目管理办公室),将所有参与方装进去,以定期和正式的SteerCo (决策会议)形式推进,而重点则是会前、会中、会后基于广泛沟通和分析综合形成的一叠Deck (决策文件)。我把上面这些情况定义为需要做“战略项目的落地”的场景。

有效推进以上三个环节,需以一种清晰、优雅的方式,持续更新商业叙事。这正是我的领域。

以下是一些以“页”为单位的顾问过程案例,

What People Are Saying

“当前GenAI、数据要素、大模型、Web 3.0等热点不断涌现,这些新技术、新概念的背后均是数字化。但具体该如何将数字化化为真实生产力和商业机会呢?我与盛超结识多年,他结合多年来在麦肯锡、互联网大厂、金融机构的行业经验,长期服务于我们的战略制定和落地,可谓卓有成效。”

— 某A股上市软件公司总经理,章先生

“做会议预定SaaS近十年,深感不断保持与前沿商业热点、前沿技术保持切肤的敏感度的重要性。但是要保持这种敏感度,是需要拿出精力来做深度思考和钻研的,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决策。术业有专攻,在这些领域里,值得进行专门的投入,绝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懒惰上的懒惰。”

— 会议预定平台酒店哥哥创始人,汤新满

“目前这个时代里,唯一确定的、只有不确定性,唯一不变的、只有变化本身。要想在认知上保持清醒和判断力,就需要用《思考快与慢》一书中描绘的慢思考来辅佐日常的快行动。快行动易得而慢思考难,这正是战略梳理、专题研究和战略落地的价值所在。”

— 数字化营销平台LinkFlow创始人,盛夏